在秦巴腹地、汉水之滨,陕西理工大学正以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引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学校锚定“校地协同促创新,产教融合促发展”目标,通过制度创新、专业提质、产学研协同等系列举措,将科教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制度破立
激活科技创新“神经中枢”
以“三项改革”为突破口,陕西理工大学按下制度创新“快进键”:修订《陕西理工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制定《陕西理工大学校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陕西理工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陕西理工大学科研平台建设管理办法(修订)》《陕西理工大学科技成果多元评价办法(修订)》等系列文件,打破科研评价“唯论文”壁垒,建立以创新价值、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推出横向科研项目管理新政,简化流程、激发教师投身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制度“废改立”之下,学校科研活力全面释放,教师从“被动科研”转向“主动创新”,为科技成果转化打通“最后一公里”。
专业提质
锻造产教融合“硬核实力”
紧扣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布局,构建“淘汰-增设-升级”的专业生态链。近三年撤销(停招)工业设计等12个滞后专业,新增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药学3个战略性新兴专业,专业与市场匹配度提升;机械工程学院打造“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双轮驱动模式,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培养复合型工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推行“双导师制”,企业高级工程师走进课堂,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人文学院则以新文科建设为抓手,通过优化课程思政体系,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融入教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将汉水文化研究与区域发展深度结合,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产学研协同
点燃区域发展“新质引擎”
聚焦汉中5个千亿级和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学校构建“政产学研用”全链条服务体系。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推动黄酒酿造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提升黄酒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助力陕西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机械工程学院先后获批“陕西省航空特种机器人及智能系统概念验证中心”“陕西省航空部件先进制造及健康管理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平台,为汉中航空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的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助力南水北调水源地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特种氟硅聚合物及聚烯烃高端装备材料领域取得技术突破等多项成果填补区域发展空缺。依托省级大学科技园、科技发展公司等平台,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
夯实协同发展“智力基石”
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教职工400余人。建立学校“汉江学者计划”高层次人才工作机制,畅通引进高层次人才职称评聘政策通道和入编绿色通道,引培并重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截至目前,学校柔性引进院士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聘任学术院长4人、名誉院长1人,累计全职引进国家级人才1人、省级人才1人;累计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省级人才计划项目40人、省“三秦英才”创新创业团队2个、省“校招共用”人才2人,陕西高校优秀青年人才12人;选聘学校“青年汉江学者”18人,青年人才储备逐步强化。
从制度创新到人才培养,从技术攻关到产业赋能,陕西理工大学以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笔,在秦巴大地书写着科教兴国的生动实践。如今,学校正加速构建“创新-转化-产业-人才”良性循环生态,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陕理工力量”。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科学技术局”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