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春,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研究员,陕西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自入选2023年汉中市“三区”人才服务城固县文川镇以来,从春到冬,不惧寒暑,深入田间,服务生产,用脚步丈量田埂,用技术守护粮仓,围绕稻油轮作“1253”栽培技术模式研究和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建设,通过品种改良、技术创新、基地建设、示范推广等措施,推动了示范镇稻油产业提质增效,为城固县乃至汉中市的水稻油菜产业单产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坚持试验示范,集成高产高效技术体系
“汉中大米”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汉中菜籽油”是陕西优势农产品,在全省占有主导地位。但长期存在骨干品种不突出、周年技术不配套、轮作方式不规范、产量效益不稳定等产业发展问题。张万春研究员及团队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试验研究,创新集成了水稻“两增一控”和油菜“一增三控332”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动了汉中稻油生产技术的规范化。水稻的技术核心是增加插植密度、增加基本苗、控制最高苗数,优选华浙优210、川优6203、黄华占、华浙优261等优良品种,集成了适时播种、抢时早插、测土配肥、及时晒田、绿色防控、防灾减损、适时收获等措施。油菜的技术核心是直播油菜密度增加到每亩3万株以上,重点控制湿害、病害和草害,实现亩产200公斤的高产目标,优选邡油777、陕油28、汉油9号、秦优1618等优良品种,集成了开沟排湿、适期播种、轻简直播、科学施肥、适时冬灌、合理促控、病虫防控、机械收获等措施。这两项技术分别被省农业农村厅、市农业农村局列为2024年、2025年农业主推技术。

明确主攻方向,创新稻油轮作高效模式
围绕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张万春团队以“稳面积、攻单产、增总产”为目的,聚焦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协同”与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力机型“三主融合”,破解单产提升瓶颈,深挖稻油轮作发展潜力,强化良种良法配套、农技农艺融合,探索形成了“亩产1000斤米、200斤油,实现5000元产值、增加3000元纯收入”的稻油轮作周年高产高效“1253”技术模式。2023年项目示范区平均亩产水稻753.28公斤,加工大米1032斤,水稻亩产值4100元;平均亩产油菜215.6公斤,“邡油777”品种含油量高达49%,订单收购价每公斤7.2元,油菜亩产值1550元。稻油轮作周年亩产值达到5650元,亩纯收入接近4000元,为市县乃至全省探索出了可复制的粮油增产模式。

核心示范引领,创建技术企业合作样板
2023-2025年,文川镇文星村被确定为稻油轮作周年高产高效“1253”技术模式核心示范村。张万春研究员与市县农技中心、文川镇政府反复研讨,确定“种业+加工企业+合作社”的联农带农模式,从“主推品种”延伸到“品牌提升”。他一头扎进村组,搞培训、作指导,真正做到了“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促进了丰产关键技术落到实处。2024年文星村示范500亩,平均亩产水稻737.6公斤、油菜211.8公斤,亩产大米516.32公斤,周年稻油全产业亩综合产值达到5143元,亩纯收入超过3000元。同时,扶持林胜专业合作社加工生产的“林胜臻鑫娇牌”优质米获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林胜臻鑫娇牌花田米”“顺丰张骞牌香占米”等受到市场青睐,该社还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农民示范专业合作社认证。合作社负责人高兴的直竖大拇指:“张老师送来的不仅是种子和技术,更是我们丰收的底气!”。

整建制推进,带动全市大面积示范应用
2024年,陕西省启动省级产业技术体系粮油生产示范镇建设,文川镇作为整镇推进的稻油轮作“1253”示范基地,示范面积达7200亩。张万春团队先后引进玉针香、野香优、华浙优210、华浙优261等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10多个,邡油777、秦优797、中油杂501、沣油737等高油品种20余个,经优选确定以“华浙优210”水稻与“邡油777”油菜轮作为核心的技术方案。文川镇示范区平均亩产水稻709.8公斤,油菜206.3公斤,亩产大米496.9公斤,周年稻油全产业亩综合产值达5000元,亩均纯收入3000元。稻油“1253”模式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市示范应用,发挥了技术集成促进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形成了稻油大面积增产增效的“汉中模式”,受到中国水稻研究所胡培松院士题赞“汉家发祥地,稻米千年香”。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科学技术局”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