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东方宝石”朱鹮30余载,推动精密光学系统向“主动”装调转变,精准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
在秦巴山脉的环抱中,陕西理工大学这所扎根天汉大地的高校,正以创新实践交出一份教育、科技、人才与地方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精彩答卷。
深度参与生态保护
今年暑假,陕西理工大学20多名师生组成野外观测团队,奔赴陕南4个区县,开展为期两周的朱鹮种群评估工作。
“成鸟羽毛光泽度好,体态健壮,状态良好。”带队老师尚书凤压低声音报出观测结果,身旁的学生迅速记录下数据。望远镜里,几只朱鹮在浅滩上踱步,细长的喙时不时探进水里啄食。
让师生兴奋的是,两周的统计数据显示,汉中、安康地区朱鹮种群数量在不断发展壮大。这样的野外调查,该校科研团队已经坚持了30多年。
从20世纪80年代末率先开展朱鹮生态学系统研究,到如今运用GIS建模、Maxent预测与微生物组学技术,团队推动朱鹮保护从“抢救性”保护走向科学化、精准化管理。
可贵的是,这场持久的科研攻坚战不只有少数教师参与,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本科生也加入团队,在实践中找到科研方向,成长为当地生态保护的骨干力量。
除了朱鹮,秦岭石蝴蝶、隐孔菌等珍稀濒危物种也在该校科研人员的保护中焕发新生。
如果说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擦亮生态底色的举措,那么破解农业废弃物利用难题、助力汉江水源地绿色发展,则是学校科研人员的另一番担当。
汉江上游群山环绕,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涵养区。这里农田广布,但有潜在的污染风险。特别是秸秆资源化利用,成为农业发展和农业环境保护协调推进绕不过的问题。
秸秆焚烧后直接弃置,既会造成资源浪费,又会带来新的污染。学校教授赵佐平和团队瞄准了这个痛点,研发出秸秆高值化循环利用新模式。
一部分秸秆经过腐熟成为有机肥料,还田后改善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孔隙结构;另一部分则被高温碳化,制成类似活性炭的“功能性材料”,用来深度处理养殖废水中抗生素、农残等污染物,让秸秆变废为宝。
目前,该技术已在陕南8个县区推广,累计推广面积146.6万亩,实现粮食增产、化肥减量,直接经济效益达上亿元。在生态养殖企业试点应用中,污染物深度去除率超90%。
学校教授胡仪元团队持续关注水源涵养区科学发展,构建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水源地生态补偿计量标准模型为国家水源保护、绿色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秦巴样本。
精准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
地处非省会城市,陕西理工大学深知精准定位和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性。
汉中是我国航空产业带重要节点城市。学校立足区域产业优势,做强机械制造、航空零部件配套等特色学科,与西安高校形成互补。
学校与汉中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汉中航空产业企业联合会、航空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共创汉中航空制造产业学院(研究院),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学院于2023年入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学院研究团队开发的航空陀螺仪“叠片组件”自动研磨系统,让研磨精度稳定在微米级别,实现了研磨效率的指数级跃升。
“高校作为理论创新最前端,有着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校企深度合作,进一步加速了科研成果转化。”9月8日,汉中燎原航空机电工程公司副总经理田军表示。
对于企业提出的技术难题,学校主动出击,转化为科研攻关课题。
针对企业提出的大口径光学镜头成像品质问题,学校教授舒林森团队全力攻关,研发出面向大口径镜头光学件胶接面形预测及其装校的主动调控方法,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学校党委书记赵晓林说:“我们一直在努力打破地域局限,用教育夯实人才根基,以科技推动产业创新,以人才反哺区域发展。”
2024年,学校获批陕西省航空特种机器人及智能系统概念验证中心,成为全省首批14家概念验证中心之一。同时与中航工业陕飞公司共建陕西省航空部件先进制造及健康管理重点实验室,把学科优势转化为技术输出。
学校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成立科技发展公司、运营大学科技园等一系列成果孵化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已有10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并由此成立科技型公司,其中5项获得秦创原“春种基金”支持,有效加速了技术落地和市场化进程。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在陕西理工大学,科研人员不再被“唯论文”“怕转化”捆住手脚。
除了教师,舒林森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陕西理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该公司是学校设立的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公司,舒林森和同事的任务就是为教师与企业“架桥铺路”,既帮科研团队遴选成果、包装推广,又主动收集产业需求、牵头组团解题。
学校坚持“制度松绑、资源赋能、市场牵引”,改革收益分配制度,允许教师技术入股,将横向经费和专利转化纳入职称评定,解开“唯论文”“怕转化”的束缚,让科研人员轻装上阵,团队转化意愿和成功率显著提升,近三年横向经费年均增长50%,专利转化率翻倍。
对青年科研人员,陕西理工大学用心托举。新入职博士获“青苗基金”支持,首聘期可选择“教学型”或“科研型”路径,科研型教师课时减半。2024年9月,国家级人才、教授赵小宁加入陕西理工大学,实现了陕南地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突破。
“推开办公室的门,就是野外观测站。”赵小宁说,“选择扎根陕南,是因为科技工作者除了写论文、做课题,更要回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不断创新创造。”
学校人才办常务副主任山丹坦言:“曾经,我们也为人才流失而苦恼。现在,我们不仅能留住人才,还能吸引国家级人才。”转变的背后,是学校人才工作机制的持续创新。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陕西理工大学明确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调整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构建系统工程,成效显著。学校全职引进国家级人才1人,多人入选陕西省各类人才计划,自主培养出首位国家级人才于琦。
创新不止于校内,学校深化“校招共用”模式,与中航工业陕飞公司等联合引才,已有8人入选省级“校招共用”人才计划。人才编制在校、科研在企、成果落地地方,形成“人才共享、互利共赢”的局面。
立足区域需求,学校在多领域持续发力,推进产教、科教融合,取得高水平成果,为汉中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陕西日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科学技术局”网站
是否继续?